红豆

豆科豇豆属植物
1
4
赤豆学名Vigna angularis (Willd.) Ohwi & H. Ohashi)为豆科Fabaceae豇豆属Vigna)一年生、直立或缠绕草本植物,别名红小豆、红豆、小豆、日本赤豆[2][1]。赤豆起源于中国,在亚洲南部及东南部地区,美洲非洲热带地区广泛分布。在中国的主要产区为内蒙古山东河南等地[3]赤豆属于喜光喜温作物,整个生育期需要充足的日照,其对土壤适应性较强,耐酸性土壤,但以中性肥沃土壤最佳[4][5]
赤豆高30-90厘米,植株被疏长毛。羽状复叶具3小叶;托叶盾状着生,箭头形;小叶卵形至菱状卵形,先端宽三角形或近圆形,侧生的偏斜,全缘或浅三裂。花黄色,约5或6朵生于短的总花梗顶端;花萼钟状;花冠旗瓣扁圆形或近肾形,翼瓣比龙骨瓣宽,具短瓣柄及耳,龙骨瓣顶端弯曲近半圈,其中一片的中下部有一角状凸起。荚果圆柱状,平展或下弯;种子通常暗红色或其他颜色,长圆形。花期夏季,果期9-10月[1]
赤豆种子可食用,富含多种营养成分,可做粥,也可磨成面粉制成豆沙,豆芽可做蔬菜。并且赤豆全株可作为青贮饲料和优质绿肥[6][7]。此外,据《中药大辞典》记载,赤豆叶、芽、花、种子可入药,具有固肾缩尿、明目止渴、清热解毒、止血安胎等作用[8]

栽培历史

赤豆是中国古代重要的豆类作物之一,栽培历史在2400年以上。其在中国古代被称为苔、小豆、红豆等。早在战国时期的《礼记》《黄帝内经素回》等古籍中已有记载。自战国三国期间,中国北方种植较多,南方较少。南北朝时期,南北方均有一定发展。晋代史类书籍《广志》中记载赤豆“种小夏,一岁三熟”。宋代植物学著作《本草衍义》中写明赤豆“关西、河北京东西多食之”。明代植物学专著《救荒本草》则记载赤豆“旧云江淮间多种,今北土亦多有之”。总之,发展到明代时期,赤豆种植已遍布大江南北[4]。赤豆育种发展至20世纪70年代,中国绝大部分地区种植的都是农家种,由当地自发自选自用,品种更新缓慢。直至80年代后,赤豆品种经过系选和品种间杂交,研发出半蔓生、直立型、早熟、大粒等多个优良品种[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