酮[tóng]症酸中毒(英文:ketoacidosis)是指体内酮酸增加而引起体液H+增加而血浆HCO3-浓度减少导致的酸碱平衡紊乱,是阴离子间隙(AG)增高型代谢性酸中毒的一种。酮体是肝脏中脂肪酸分解利用的中间代谢产物,包括乙酰乙酸、β-羟丁酸和丙酮三种成分,其中乙酰[xiān]乙酸和β-羟丁酸属酸性物质,是引起酸中毒的主要成分。糖尿病、严重饥饿和酒精中毒等使脂肪大量动员,形成过多的酮体(其中以β-羟丁酸、乙酰乙酸为酸性物质),超过了外周组织的氧化能力及肾脏排出能力时可发生酮症酸中毒[4]。依据引起酮症酸中毒的原因,其可以分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1]、酒精性酮症酸中毒[2]和饥饿性酮症酸中毒[2]。患者表现为呕吐、腹痛和Kussmaul 呼吸及脱水,呼出气体可能会有“烂苹果味”[1]。实验室检查可见血酮体升高,尿酮体阳性,血pH下降[1]。治疗以对因治疗为主,同时应补液、补碱和补钾治疗。[1] 临床分型
酮症酸中毒是代谢性酸中毒的一种,依据发生原因可分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酒精性酮症酸中毒和饥饿性酮症酸中毒[2]: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是糖尿病急性并发症之一,在胰岛素活性重度缺乏或升糖激素不适当升高时发生。[6] 酒精性酮症酸中毒:发生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