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道陵(公元34年—公元156年),原名张陵,字辅汉,东汉国沛郡丰邑(今江苏丰县)人,[1]东汉道教“五斗米道”(即“正一盟威道”,简称“正一道”)创始人。[2]
张道陵在历史上的记载最早出现在陈寿的《三国志·张鲁传》中,书中记载张道陵客居蜀中,在鹄鸣山学道,造道书迷惑百姓,因教众交五斗米而被称 为“米贼”。[3]后世史书如《后汉书》也延续这一说法。[4]魏晋时期,张道陵的记载开始带有一些神话色彩,葛洪《神仙传》记载,张道陵原为太学学生,晚年追求长生之道,十年学有所成,在鹤鸣山隐居时得老君亲授,修行精进,降妖除魔,治病救人,造福蜀地百姓。[5]而由第四十二代天师张正常攥写的《汉天师世家》,对张道陵的事迹记载更为丰富。书中记载,张道陵少时喜欢阅读河图、洛书、天文、地理这一类书籍,曾入太学学习,精通《五经》。早年间,张道陵担任巴郡江州(今四川重庆)令,后来隐居洛阳北邙山(今河南洛阳北)修炼长生之道。隐居期间汉章帝刘炟和汉和帝刘肇都曾征召他,张道陵都没接受。张道陵在云锦山炼成“龙虎大丹”,云锦山因此得名“龙虎山”,受神人指引在嵩山石室内获得《黄帝九鼎丹书》和《太清丹经》。张道陵在鹤鸣山(今四川大邑县)修道,得太上老君授予三五都功诸品经录等物,道法有成后降五帝、白虎神,打败八部鬼帅六大鬼王,立二十四治(即教区),灭咸泉毒龙、封十二神女为井神,教百姓煮盐之法,造福一方。永和六年(141年),张道陵著作道书24篇,自称"太清玄元",收徒设教,建立道教基层组织。奉其道者,须纳五斗米,时称"五斗米道"。[6]汉桓帝时永寿元年(155年),张道陵在鹤鸣山正式创建"正一盟威道",弟子300余名,太上老君"授以三天正法,命为天师",自称"三天法师正一真人"。[1]汉恒帝永寿二年(公元156年),张道陵将天师教传给了儿子张衡后,在云台峰飞升。天宝七年(公元748年),唐玄宗李隆基下诏册赠后汉天师张道陵为"太师"。中和四年(公元88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