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仲恺(1877年4月23日-1925年8月20日),原名恩煦,又名夷白,字仲恺,笔名屠富、渊实、微尘等,广东省归善县鸭仔埗乡人(今属广东省惠州市仲恺高新区陈江街道幸福村),祖籍广东梅县程江镇,出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爱国华侨廖竹宾之子,近代民主革命家、中国国民党左派领袖、爱国主义者、政论家、宣传家。[1][2][5][3][6] 廖仲恺出身于美国华侨家庭。16岁时回国,后入私塾学习经史策论,因受维新思想影响,于1896年前往香港皇仁书院读书。次年与何香凝结婚,1902年赴日留学,就读于 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系预科和中央大学政治系,任中国留日学生会会长,后受到孙中山影响,加入中国同盟会,走上民主革命道路。辛亥革命爆发后,先后出任广东军政府枢密处参议,财政司副、正司长。1914年加入中华革命党,并担任财政部副部长,后协助孙中山进行反袁、护法斗争。1917年9月,被孙中山任命为中华民国军政府财政部次长,不久后署理财政总长,孙中山辞去大元帅之职后,随同孙中山前往上海,并创办《建设》《星期评论》杂志,作为宣传革命理论的阵地。1921年孙中山就任中国民国非常大总统后,被任命为财政部次长,后代理部长职务,肩负筹款和整顿广东金融的重任。1923年前往日本与苏联代表讨论军事援助及国共合作事宜,回国后致力于国民党改组及促进国共合作的事业,积极协助孙中山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1924年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与共产党人合作,挫败国民党右派反对国共合作的阴谋。参与并支持筹办黄埔军校,担任军校筹备委员会代委员长,黄埔军校成立后,担任军校党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