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属蜜蜂科蜜蜂属东方蜜蜂下的一个亚种。[2]简称“中蜂”,[1]常被称为“土蜂”。[3]其体躯较小,头胸部黑色,腹部黄黑色;全身被黄褐色绒毛,吻长平均5毫米;蜂王有两种体色,一种是腹节有明显的褐黄环,整个腹部呈暗褐色;另一种的腹节无明显褐黄环,整个腹部呈黑色;雄蜂一般为黑色。[1] 中华蜜蜂主要分布在中国乌鞘岭以东的陇南南部河谷亚热带湿润区、陇南北部暖温带湿润区、陇中南部温带半湿润区、陇中北部温带半干早区,活动于北纬 20~30度的热带和亚热带的农田、菜地、旱地和森林中,[7][8]常在树洞、阳坡土洞、坟窟、谷仓墙洞中营造蜂窝。[1]群体中通常只有一只蜂王。[9]蜂王专营生殖产卵,雄蜂专司交配,工蜂专司筑巢、采集饲料、喂育幼虫及蜂王、清洁巢室和调节巢温等。蜂王与雄蜂交配后两三天产卵,繁殖季节蜂王每日产卵量在700-1300粒,夏季蜜粉源缺乏时,产卵量下降到100-200粒。[10]中华蜜蜂生长周期要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蜂王平均寿命为3-5年,最长的可达8-9年。在活动季节,工蜂的寿命只有一个多月。[11] 中华蜜蜂是中国特有蜜蜂种质资源,[12]也是中国养蜂生产的主要蜂种之一。[13]中华蜜蜂对保护中国本土开花植物物种和生物多样性,以及维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14]蜂蜜是中华蜜蜂的主要产品,除直接食用外,还可以应用在制醋、渍果、烹调、饮料及糕点方面。[15]2006年,中华蜜蜂被列入中国《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16] 演化
1983年,在中国山东山旺地区发现距今2500万年的中新蜜蜂(Apis miocenica Hong,1983)化石。[17]其与近代中华蜜蜂的各种形态特征较为接近,尤其是后翅中脉分叉上完全一致,可认为是中华蜜蜂的祖先。[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