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姆渡文化是中国长江流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文化,于1973年首先发现于浙江余姚河姆渡,1976年被正式命名为“河姆渡文化”,据C14测年,河姆渡文化断代为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300年(距今约7023~5023年)。[2][5][6][7] 河姆渡文化以浙东滨海的姚江河谷地带为核心分布区,东达舟山群岛,沿东南海岸在台州、温州也有发现。[1]1973年11月至1974年1月,考古学家第一次对河姆渡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随后,又陆续发现并挖掘了鲻山遗址、唐家墩遗址、童家岙遗址、慈湖遗址、鲞架山遗址、灵山遗址、田螺山遗址等。[3]2013年在三七市镇发现距今7800—8300年的井头山遗址,将宁波地区的人类活动史前推了1000多年,也是浙江和长三角地区的首个史前沿海贝丘遗址,中国沿海年代最早、埋藏最深的海洋文化遗址。[4]2019年至2020年,井头山遗址完成首期考古发掘,取得了 丰硕成果,入选“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5] 河姆渡文化遗址共分四层:第三、四层和一、二层分别代表其发展的早、晚期。早期:约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4000年,陶器以夹炭黑陶为主。晚期:约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3300年,夹砂红陶和红灰陶占绝对优势。[2]河姆渡文化的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在遗址发现有大量的稻谷、稻叶以及其他草本科植物混在一起的堆积,这一发现改变了中国栽培水稻从印度引进的传统传说。此外,兼营畜牧、采集和渔猎。[8]有大量从渔猎中获得的野生动物,以及采集来的植物果实和种子等。家畜除猪、狗外,可能已驯养水牛。[9]河姆渡人因居所被称有巢氏之民,冬天外出则被称为羽民,而羽饰则是越族先民的一种习俗。[10] 河姆渡遗址是世界著名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它代表着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的东南江海文化的先驱;与其对应的是以西安附近半坡村遗址为代表的黄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的中原内陆文化,从而构成了中国文化源流的两大区史系统。2023年11月7日至2024年4月19日,河姆渡文化发现50周年考古成果特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南4展厅举行。[11]
发掘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