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是潜伏在人体感觉神经节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Varicella-zoster virus , VZV)再激活后所引起的以皮肤损害为主的疾病,免疫功能低下时易发生带状疱疹。临床特征为沿身体单侧体表神经分布的相应皮肤区域出现呈带状的成簇水疱,伴有局部剧烈疼痛[1]。 典型病例根据单侧性、呈带状排列的疱疹及具有神经痛,诊断多不困难。对不典型的可疑病例,可用实验室检查方法进一步明确诊断[5]。无并发症者带状疱疹预后较好;重症、播散性或并发脑炎、肺炎等严重并发症患者,预后差,可以导致死亡[6]。带状疱疹具有自限性,治疗原则为抗病毒、止痛、消炎、防治并发症[7]。批准使用的系统抗病毒药物包括阿昔洛韦、伐昔洛韦、泛昔洛韦、溴大定和膦甲酸钠[7]。 全球普通人群带状疱疹的发病率为(3~5)/1000人年,亚太地区为(3~10)/1 000人年,并逐年递增2.5%~5.0%。中国带状疱疹发病率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基本一致,≥50岁人群带状疱疹发病率(2.9~5.8)/1 000人年,且女性终身患病率(3.94%~7.9%)也略高于男 性(2.86%~7.6%)[7]。
病因
病原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