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矛头蝮

蝰科原矛头蝮属的一种蛇类
1
4
原矛头蝮[fù](学名:Protobothrops mucrosquamatus),别名:笋壳斑、龟壳花、老鼠蛇等。[5]蝰科原矛头蝮属蛇类,曾经被称为烙铁头。[2]雄性最大体全长1152(871+281)毫米,雌性最大体全长1280(998+282)毫米,[6]成年蛇体重在250克左右。[7]是一种有颊窝的管牙类毒蛇,躯体前细后粗,尾细长,背部为淡褐色、棕褐色、红褐色、灰黄色或灰褐色,[10]腹面浅褐色,[6]正背有一行镶浅黄色边的粗大逗点状暗紫色斑,连成类似“之”字形,头部呈三角状,颈部和头部容易区分,头背部覆盖的鳞片小。[6][8]
原矛头蝮在世界范围内分布于孟加拉国老挝印度缅甸越南北部和中国;[2][6][9]泰国有出现过记录,[15]被引入日本冲绳岛北部,已形成稳定群落。[3]在中国广泛分布于长江以南地区,[5]垂直分布于82-2200米。[16]
2000年,原矛头蝮被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4]2011年原矛头蝮被列入《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中,等级为无危(LC)。[3]2016年原矛头蝮被列入《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中,等级为无危(LC)。[17]原矛头蝮毒液以血循毒素为主,主要为出血和抗凝血毒素,[18]同时会对组织细胞产生明显的毒性作用,且排毒量较大。被咬后的临床表现通常为伤口疼痛肿胀、瘀血水泡,少数患者会出现消耗性凝血病。其对消灭鼠害、进行医疗研究有重要意义。[2][7]

形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