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文学是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一种文学潮流,其作者曾是“文革”中“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其内容主要有关“知青”在“文革”中的遭遇,但也包括他们后来的生活道路,如返城以后的情况。[1]
知青文学源于“知青”这一历史特殊群体,1978 年之后,随着政局的变化,大量知青返回城市,而上山下乡的经历本身,则成为知青作家的创作题材,“知青文学”由此诞生,并在1982年左右被作为一种文学现象正式命名。70 年代末的知青文学一开始是与“伤痕文学”交织在一起的,更着重于对“文革”悲剧的感伤揭露,表现知青心灵创作积压的情感;80 年代后,大批知青返城后陷入复杂的处境, 因此,知青在作品中对生活做了辩证的把握;85 年前后,知青文学把对昨天的否定和对今天的怀疑结合起来,对历史生活做文化和生命的反思,并由于文化意识的强化而表现一种冷峻的理性批判精神,且引发出了“文化寻根潮流”;90年代以后,“知青”对自身经历的回顾,逐渐转化为现实的“成功者”的怀旧。[1][2][3][4]
知青文学在内容上大体经历了从批判到留恋再到辩证的发展过程,主题上主要表现为:暴露“伤痕”、反思“文革”;理想主义主题;表现农民的生活和命运,作品在艺术上呈现情绪化的叙述方式和浪漫主义的情感色彩。从文学史的角度而言,知青文学不仅塑造了大批有价值的文学形象,再现了某些历史场景,还原了那一时期社会、尤其是青年的普遍的心理状况,并通过知青文学提供的无数历史细节,呈现了一个时代的真实面貌。代表作家有张承志、韩少功、梁晓声、史铁生、叶辛、张抗抗、柯云路、李锐等。[3][5][6][7] 概念
知青文学是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一种文学潮流,其源于“知青”这一历史特殊群体。1968年,全国掀起大规模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1978 年之后,随着政局的变化,大量知青返回城市,而上山下乡的经历本身,则成为知青作家的创作题材,“知青文学”由此诞生,并在1982年左右被作为一种文学现象正式命名。一般认为知青文学满足两个条件:一是作者曾是“文革”中“上山下乡”的 “知识青年”;二是其内容主要有关“知青”在“文革”中的遭遇,但也包括他们后来的生活道路,如返城以后的情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