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派

西方绘画艺术流派
印象派亦称“印象主义”,是兴起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西方绘画艺术流派,以重色彩和外光[a]而著称。代表人物为马奈德加、雷诺阿、毕沙罗莫奈西斯莱等。[2]
1874年,莫奈、雷诺阿、毕沙罗等青年画家形成一个艺术群体,在卡普辛大道举办独立联合展览会,因发起人莫奈的一幅名为《日出•印象》的画,该展览被官方批评家路易斯·勒罗伊(Louis Leroy)讥评为“印象主义的展览会”,印象派由此得名。[2]在之后的1874年到1886年,印象派共举行了8次展览。[6]正是这8次展览以及随后在欧美各国的各种展出活动,使得印象派从被人嘲讽转为一种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艺术流派。[6]
印象派反对当时学院派的保守思想和表现手法,采取在户外阳光下直接描绘景物,运用色彩表现光线和空间的变幻,表现大自然的瞬间印象。[7]他们更专注当下,尤其是自然景观,所画的人物也都是普通人而非专业的模特。[8]在绘画语言上,印象派采用原色并列、重叠和补色手法,表现物体的动态变化和光色的斑斓绚丽、光怪陆离。[4]在构图上,印象派突破旧的固有模式,不再严守绘画作品的构图完整性,多作架上小品,并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审美要求对画面构图进行随意剪裁,努力追求偶然和率真的艺术效果。[9][10]
印象派是西方绘画史上一个划时代的艺术流派,扭转了西方美术的发展方向,开启了美术的新纪元,[4]成为了西方乃至世界艺术史上古典艺术与现代艺术分水岭,从而推动了世界艺术发展的历史进程。[11]印象派的出现,不但对法国美术、对世界美术有着不可忽略的重大影响,[12]而且逐渐影响到文学、音乐、摄影、电影等领域。[11]

名称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