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海棘螈(学名:Echinotriton chinhaiensis),别名山壁虎[2],蝾螈科棘螈属两栖动物。[1]雄螈体型较小,全长109-139毫米,[8]雌螈体型较大,全长124-151毫米,[6]身体扁宽。[10]口部、耳部、尾腹部呈橘黄色,其余棕黑色。[6]头呈亚三角形,[2]皮肤粗糙,全身布满很多大小不等的疣粒,体腹面的疣粒较扁平。[2]后肢略粗于前肢。[2]雄螈肛裂较长,内壁有乳突。[8][6]雌螈肛周隆起较明显,肛缘疣粒较雄性大,肛内壁皱褶多。[8] 镇海棘螈为中国特有种,分布在浙江。[1]成体终身营陆栖生活,生活于海拔100-200米的沿海丘陵山区。[8]多见在阴暗潮湿、土质松软的泥土下或石隙中。[2]镇海棘螈捕食蚯蚓、蜗牛、小型螺类等地下生活的小型动物。[8][2]镇海棘螈白昼不外出活动,夜间行动迟缓。[8] 镇海棘螈对农作物和林业有一定保护作用,[8]可作科学研究使用,[11]可用于宠物贸易。[3]2004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将镇海棘螈列为极危(CR)。[3]2021年,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将镇海棘螈列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4]其在中国受到保护,禁止滥捕及私人饲养。[12]
命名
镇海棘螈原名镇海疣螈(Tylototriton chinhaiensis),1932年首次在中国宁波市北仑区柴桥(原属镇海县)瑞岩寺森林公园的一个叫阪岙[ào]的小山岙里发现,仅获一个标本,由中国动物学家张孟闻于1933年定名;[2][13]1982年研究发现琉球疣螈(Echinotriton andersoni)和镇海疣螈在骨骼和形态特征上与疣螈属(Tylototriton)多数物种差异较大,建议成立棘螈属(Echinotriton);[14]模式标本因日军侵华丢失后,蔡春抹和黄永昭于1984年建立了新的模式标本,并进行详细描述,证实镇海疣螈属于棘螈属,将镇海疣螈改名为镇海棘螈(Echinotriton chinhaiensis)。[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