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是中国第14大少数民族,属于氐羌系统的一支,总人口数有2091543人(2021年),[3]主要分布于云南、 贵州、湖南等省,其中云南省人口最多,[1]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此外四川省、重庆市等地也有分布。白族自称“白子”“白尼”“白伙”等,统称为“白人”。1956年11月,根据广大白族人民的意愿,正式确定以“白族”作为统一族称。[1] 白族有本民族语言,俗称为白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因白语中近60%为汉语借词,故汉语也是其民族通用语言。[1]白族是一个聚居程度较高的民族,有民家、勒墨、那马三大支系,受汉文化影响较深。[4] 最早的白族可以追溯到游牧社会,其先祖起源是世代居住在洱海附近的昆明人和洱海人,后因战乱等历史原因引起其他民族的迁徙,故而形成了早期的白族社会。公元7世纪,蒙舍诏建立了南诏地方政权,由于南诏统治者对内进行残酷压迫,连续地对外发动掠夺战争,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不断引起奴隶暴动和起义,到902年崩溃。[7]南诏国灭后以白族段氏为主体,建立了号称“大理国”的封建领主制政权(973年)。大理地区与中原的联系一直很密切,“茶马古道”和“南方丝绸之路”加强了大理地区的对外联系,并在沟通中外联系方面占有重要地位。[7]由于历朝历代发生的战乱和压迫,使白族人民进行了反压迫的抗争,战争中形成的团结意识使得白族人民并未进行集体的大迁徙,而是大部分都留居于西南地区,着重分布在云南大理区域延续至今。[7] 白族人善农桑,有着其独有的特产——乳扇,精于石器制作、扎染等。[6]擅歌舞,对文学的传承度高。白族人对图腾和祖先都有着崇拜,有着自己独有的宗教信仰——本主崇拜。[4]
新中国成立后,在白族聚居区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实行了一系 列促进白族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在经济、农业、交通、教育、医疗等各项事业均取得进步和发展。教育的普及使得世代相传的口头文学(神话、诗歌等)变成了书面文学,得以世代保存。[5]民族特色文化也得到更好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大理白族自治州集“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最佳魅力城市”“国家地质公园”六顶桂冠于一身。[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