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新觉罗·胤礼

康熙帝第十七子
爱新觉罗·[yìn](公元1697年3月24日—公元1738年3月21日)[1]清圣祖康熙帝的第十七子,母亲为纯裕勤妃陈氏(后封纯裕勤太妃),满洲正红旗人。[2]原名胤礼,后避雍正名“胤禛[yìn zhēn]”讳,改名“允礼”,先后被封为果郡王、果亲王[3]号自得居士、春和主人。[3]
胤礼生于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7年),在雍正元年( 公元1723年)被封为果郡王,任总理事务大臣。雍正六年( 公元1728年),雍正帝嘉奖胤礼实心报国,操守清廉,晋封他为和硕果亲王。[4]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胤礼管工部事,次年总理户部三库,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又管户部同时兼任宗令。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胤礼奉旨赴泰宁见达赖喇嘛,顺路问视各省驻防及绿营兵;次年回到京师,办理苗疆事务,这一年雍正帝驾崩,临终前遗命胤礼辅政。[4][5]乾隆即位,胤礼总理事务,管刑部。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因未参加祭祀活动被裁去亲王双俸;乾隆三年二月初二(公元1738年3月21日)胤礼去世,葬于易州上岳各庄(今河北省易县阳各庄乡岳各庄),谥曰“毅”,过继子弘曕[hóng yàn]承袭其和硕果亲王爵位[6]
胤礼推崇藏传佛教,组织译师并亲自参与将《伏藏经》翻译成蒙文,推动藏传佛教的传播;[7]文学上善诗词,代表作品有《奉和堂集》《奉使纪行诗集》《静远斋集》等。[8]历仕三朝,雍正乾隆两帝都赞扬他品行端方,正直忠诚。[8]

人物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