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复

中国著名的翻译家
1
4
严复(1854年1月8日[2]—1921年10月27日[3]),男,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福建侯官县人,[4]上海复旦公学校长、安庆高等师范学堂校长、北京大学第一任校长,[5]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翻译家、新法家代表人物、教育家,[6][7][4]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5]
严复出生于福州儒医世家,但在13岁时,父亲逝世,自此家道中落。后考入福州船政学堂,并前往英国留学。1879年,严复学成归国,先后担任福州船政学堂教员和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甲午战争失败,严复主张学习西方救国,提倡以译为新,翻译著作《天演论》。1902年受聘京师大学堂译局总办,又陆续翻译《原富》《群学肄言》等西学著作。之后,被清政府赐文科进士出身,并被特授为海军部一等参谋官。1911年,严复创作了大清国歌《巩金瓯》,《巩金瓯》颁布仅仅6天之后,武昌起义爆发,《巩金瓯》成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末世挽歌。[8]1912年,担任北京大学第一任校长。1921年,严复于福州家中逝世,享年67岁。[2][3]
严复一生致力于宣传科学和民主思想,拥有兼通中西的学养积淀,引进翻译《天演论》《原富》等西方科学名著,创立“信、达、雅”的译学理论,提倡“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全民素质教育,治学严谨,追求真理,爱国兴邦,被誉为“中国西学第一人”。[2][9][7]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