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路运动

反对清政府出卖川汉、粤汉铁路的群众运动
保路运动,又称为“铁路风潮”,是广东湖南、湖北、四川人民反对清政府出卖民办的川汉、粤汉铁路,开展的群众性保路爱国运动。[1][2][3][4]
1911年(宣统三年)5月8日,清政府成立“皇族内阁[a]”,次日宣布“铁路干线国有”政策,将已经商办的铁路收归“国有”。后任命端方出任督办粤汉川铁路大臣,命令湖南、四川两省停收租股,并让邮传部大臣盛宣怀与英法美德四国银行团签订“粤汉川汉铁路借款合同”,出卖粤汉、川汉铁路修筑权及继续投资的优先权。此举彻底激起湘鄂川粤人民的反对。5月14日,长沙各界群众集会,坚持铁路“完全商办”,随后铁路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商人罢市,全省拒交租税。同时湖北商民奋起抗争,广东铁路股东反对清政府强占“粤路”,坚持“商办”,并拒用官发纸币,挤兑现银。6月成立四川保路同志会,以四川省咨议局议长蒲殿俊、副议长罗纶担任正副会长,号召全川群众起来“破约保路”,随后各地保路同志会纷纷成立,参加者达数十万人。8月成都全城罢市,后逐渐发展成全省抗粮抗捐,甚至向武装暴动发展,引起了清政府的恐慌。9月7日,四川总督赵尔丰诱捕保路同志会的蒲殿俊、罗纶等人,封闭铁路公司,开枪射杀请愿群众,并于次日,清政府下令解散保路同志会。同盟会员龙鸣剑等人趁机组织“同志军”发动武装起义,后各路起义军包围成都,清政府便调集云贵湘鄂等省军队入川作战。9月25日,同盟会王天杰等人宣布荣县独立,成立革命政权,建立反清根据地,四川各地相继响应,很快便形成了全川人民的反清大起义。[5][3][2][6][7]
四川保路运动发展成大规模反清起义,对全国各地产生巨大震动,鼓舞了革命派的信心,加速了革命形势的发展,因湖北兵力空虚,直接导致辛亥革命的爆发。孙中山认为,如果没有四川保路同志会的起义,武昌起义便会推迟一年半载。[5][2][6]

事件背景

国际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