傩[nuó]戏又称“傩堂戏”“端公戏”“鬼戏”,是在民间祭祀仪式基础上吸取戏曲因素而形成的一种地方戏曲形式。[1][2] 傩戏,是千百年来各族人民群众吸收创造并发展起来的古老祭神跳鬼、驱瘟避疫、表示安康的娱神舞蹈。傩戏是历史、民俗、民间宗教和原始戏剧的综合体,广泛流行于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陕西、河北等省。傩戏以面具为其艺术造型的重要手段,内容多与宗教鬼神有关;傩戏表演者,按角色戴彩绘面具,俗称“脸子”,分列为一未、二净、三生、四旦、五丑、六外、七贴旦、八小生;其表演俗称“跳傩”,场面多伴以锣鼓。代表剧目有《捉黄鬼》《刘文龙赶考》《孟姜女》《张文显》《陈州放粮》《薛仁贵征东》《庞氏女》《龙王女》《桃源洞神》《梁山土地》等,此外还有一些取材于《目连传》《三国演义》《西游记》故事的剧目。傩戏起源于商周时期的方相氏驱傩活动,汉代以后,逐渐发展成为具有浓厚娱人色彩和戏乐 成分的礼仪祀典。[1]大约在宋代前后,傩仪由于受到民间歌舞、戏剧的影响,开始衍变为旨在酬神还愿的傩戏。[1]明末清初,发展成为傩堂戏、端公戏。[2]作为历史、民俗、民间宗教和原始戏剧的综合体,傩戏广泛流行于安徽、江西、湖北等省。[1][2] 傩戏以面具为其艺术造型的重要手段,不同的面具代表了不同的神灵或鬼怪形象,表演内容多与宗教鬼神有关,场面多伴以锣鼓。[1][4]傩戏的演出形式也不同于其他戏曲,它与冲傩等宗教活动融为一体,演出一般分为开坛、开洞、闭坛三阶段,还有着喷水画符、捞油锅、捧炽石等傩技表演。[5]傩戏的代表剧目有《捉黄鬼》《刘文龙赶考》《孟姜女》等,[1]代表人物有龙子明、姚家伟、刘臣瑜等人。[6][7][8] 2006年至2014年,傩戏(武安傩戏、池州傩戏、侗族傩戏、沅陵辰州傩戏、德江傩堂戏、万载开口傩、鹤峰傩戏、恩施傩戏、任庄扇鼓傩戏、德安潘公戏、梅山傩戏、荔波布依族傩戏、临武傩戏、庆坛)相继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1] 历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