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浩

中国五代后梁时期画家
荆浩,字浩然,自号洪谷子。[4]生卒年不详,沁水(今山西)人,一说河内(今河南沁阳)人,[2]中国五代时期后梁最具影响的山水画家,被中国学术界、艺术界公认为“北方山水画鼻祖”,是山水画水墨理论的倡导者和实践者。[1]
有学者认为荆浩生卒年代当在约公元855-935年之间。荆浩出生于晚唐时期的太行山南麓,黄河北岸,沁水河附近。[5]适逢社会动荡,为躲避战乱,他退而不仕,隐居于太行山洪谷洞。[3]洪谷位于开封北部约一百多公里远的林县唐代的林虑县)。其西部大约七十多公里正是太行山脉,他一方面耕作劳动,一方面观赏体验大自然中的美丽景色,常画松树山水。除了与邺都青莲寺有联系之外,与外界的交往很少。[5][6]
荆浩绘画作品以《匡庐图》最为著名,该图开中国山水画大山大水绘画风格之先河。荆浩的绘画理论著作题名《笔法记》,又称《山水受笔法》。书中倡导在山水画创作中笔墨并重,明确提出并阐释了山水画创作中的“六要”原则,并提出“二病”、“四势"等理论,具有开创意义。鉴于其在山水画创作实践与理论上的卓越贡献,荆浩被后世誉为北方山水画派之鼻祖。后人又将他与此后著名画家关仝董源巨然并称“荆关董巨”四大家。同时,他还是北宋时期著名画家李成范宽等的远师近祖。史称荆浩的绘画“百代标程",是中国绘画史上一座不可逾越的丰碑。但是,由于史料记载十分有限,荆浩这一伟大画家与理论家的身世、经历与艺术创作仍然疑雾重重,包括其生卒年代与籍贯问题在内,都是当今学术界争论的焦点。[3]
2012年河南省济源市举办了首届荆浩国际学术论坛暨“荆浩杯”中国画双年展。[1]2015年5月8日,“荆浩杯”中国画邀请展在荆浩故里济源市开幕,来自美国俄罗斯德国以及全国各地的百余名专家、学者、书画爱好者参加了开幕式。同日,第二届荆浩国际学术论坛在济源市开幕。[1]2019年4月29日,首届“太行洪谷・荆浩故里”高峰论坛沁水县融媒体中心演播厅举办,20余位书画家以及学者共同研讨五代时期书画家荆浩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地位。[7]

人物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