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山梅-抖音百科
黄山梅(学名:Kirengeshoma palmata Yatabe.),虎耳草科(Saxifragaceae),[6]黄山梅属(Kirengeshoma),[2]多年生草本植物。[4]在日本,朝鲜半岛,中国均有分布,在中国分布于皖南黄山及浙江天目山。[4][1][5]黄山梅多生于海拔700-1800米处的阴湿山坡落叶阔叶林下,也在山地林缘或路旁阴湿处等地呈小片生长,[6][7][1][5]其不耐强光,喜温凉湿润,适宜生长在富含有机质的酸性黄棕土壤中。[7][5] 黄山梅茎无毛,带紫色,近四棱形。单叶,对生,圆心形,掌状分裂,有粗锯齿,两面有伏毛;聚伞花序生于茎上部叶腋及顶端,花两性,黄色,具小苞片;苞片披针形;稍被紧贴柔毛;芎[xiōng]筒半球形,裂片三角形;花瓣5,离生,雄蕊15,花柱3,丝状,每室有多数胚涨,花柱线形。蒴果,顶端具宿存花柱,干时褐色;种子多数,具翅,黄色,扁平。[6][1][5] 黄山梅花大美丽,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可作为观赏植物用于园林造景;[6][8]黄山梅亦可入药,[9]也可舒筋活血,滋补强壮。[10]黄山梅分布区域狭窄,[11]由于分布区生境条件的日趋恶劣,使黄山梅处于濒危状态并有绝灭的危险,急待拯救和保护。[12]该物种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保护等级为:濒危(EN)。 历史起源
黄山梅最早发现于日本。1888年日本植物分类学家矢天部良吉在石锤山首次采集到开花期的黄山梅标本;1890年吉永虎马在同一地方采集到果实期的黄山梅标本。1890年,矢天部良吉正式发表这一新属新种,并定名为Kirengeshoma palmata Yatabe。胡先啸先生于1918-1927年间多次到黄山地区采集标本,较早地发现了这一地区黄山梅的分布,并将它纳入1955年12月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经济植物手册》专著中。之后科学工作者又在浙江和安徽的其他地区相继发现了它的踪迹。[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