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樨

木樨科木樨属常绿乔木或灌木
1
4
木樨(学名Osmanthus fragrans Lour.),又名丹桂、刺桂、桂花、四季桂、银桂、桂、彩桂[1],为木樨科Oleaceae)木樨属(Osmanthus常绿乔木或灌木[1][2];其原产于中国西南部及中部,在世界范围内主要分布于中国、尼泊尔柬埔寨等地区;在中国广泛栽培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如福建贵州、湖北、江西等省区[2][3]。木樨喜光,不耐寒,不耐烟尘污染,忌积水;对土壤水分的要求不高,适宜生长在pH值5.5-6.5、土层深厚、富含腐殖质的砂质壤土[3][4]
木樨高3-5米,最高可达18米;树皮灰褐色。小枝黄褐色,无毛。叶片椭圆形、长椭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聚伞花序簇生于叶腋,或近于帚状;苞片宽卵形;花梗无毛;花冠黄白色、淡黄色、黄色或桔红色;雄蕊着生于花冠管中部;花丝极短。果椭圆形,紫黑色[1][5]。花期9-10月上旬,果期翌年3月[5]
木樨四季常青、树冠浓密,为优良的园林观赏树种,在寺庙、庭院、公园等地广为种植。木樨花还可用来制备桂花糕、桂花汤圆和桂花饮料等50多种食品。木樨木质致密、纹理美丽,为雕刻工艺的良材,可制家用木器和雕刻工艺品;其树皮可用来提取染料[róu]料;树叶作为调料增进食品清香[3]。此外,据《中药大辞典》记载,木樨花具有温肺化饮的功效;主要用来治疗痰饮咳喘、牙痛、口臭等病症[6]。2018年,木樨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上,被评为无危(LC)物种[7]

栽培历史

中国木樨栽培长达2500年以上。公元前3世纪,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关于木樨的文字记载。《山海经·南山经》中提到“招摇之山多桂”;晋代嵇含的《南方草木状》中记载:“桂出合浦,生必以高山之巅,冬夏常青,其类自为林,间无杂树。”说明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就把木樨用于园林栽培。[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