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子戏

中国民族戏剧演出形式之一
折子戏,是指从全本戏中选出较为完整、比较精彩的一出或数出单独上演的戏曲表演形式,[5]是中国民族戏剧演出形式之一。[2]最初从昆曲中产生,明清时有“杂剧”“摘锦”等名称。[3]
折子戏始于宋元时期,是当时风尚的一种演出形式,[6]一般认为,至迟在明朝嘉靖年间,折子戏就已在剧坛上显露。[7]明万历之后大量戏曲折子戏选本的出现,标志着折子戏进入兴盛时期。[8]而清乾隆年间缀白裘》的完稿,则昭示着民族戏剧从全本戏时代向折子戏时代过渡,[9]至迟在乾隆中叶开始取代全本戏成为最主要的演出形式,进入鼎盛时期,[2]最后发展成中国传统演剧最重要的形态。[7]
折子戏短小精悍,重视舞台表演。在戏剧选本方面,着重于“戏点”[2],选本故事完整、环环相扣、矛盾冲突激烈[4],并根据舞台表演需要,对剧本结构进行改动;在表演形式方面,以艺人为中心,为适应排场与剧情的变化删减或者增加人物,重视各行角色的表演与分工。[10]
折子戏的兴起,既丰富和提高了我国戏曲的表演艺术,还使得中国戏曲的生命脉络得以延续。折子戏的流传还留下了大量的佚失剧目,凭借其自身的艺术优势为传统剧目的整编和演出创造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折子戏的兴盛,在刺激戏曲表演艺术的发展的同时也忽视了戏曲的文学性。[1]

名称概述及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