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春(1831-1913),男,川剧丑角,字雪吟,出生于咸丰年间的大邑县。他出身贫寒,尽管努力读书却未能考中科举,因此放弃了当官的想法,转而投身于川剧的学习。岳春最初关注中国历史典籍,选择了一些农民起义的故事作为创作素材,编写了《战江源》《反延安》等剧本,表达了他对清朝统治的不满之情[1]。
人物经历
岳春年轻时因多次考试失败而放弃追求仕途,转向昆、弋两剧的学习。中年后开始涉足演艺界,他能够刻苦钻研,虚心请教,与其他川剧艺人合作,将江苏昆曲融入川剧中并使之本土化。他还深入研究昆曲,将原本难以理解的词语转化为易于理解的四川方言,并将其融入“昆头子”曲牌中。之后,岳春正式登上舞台,专注于丑角的表演。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他走遍了川南地区的乡镇村庄,凭借不懈的努力和实践,迅速成为了以上坝地区为中心的知名演 员。光绪时期的成都“群仙茶园”(现红旗剧场所在地)是他经常演出的地方。他的表演深受观众喜爱,其作品不仅得到了普通观众的认可,也获得了当时的文人学者的高度评价。无论在哪里,只要岳春上演,就会吸引一批穿着整齐的戏迷。
随着岳春的名声日益响亮,资阳河道的“大名班”班主特意前往成都邀请他整理该流派的川剧。在盐都自流井,他遇到了志同道合的萧遐亭,两人共同致力于“大名班”的整顿工作。他们在原有的川剧表演体系的基础上,借鉴其他省份的剧种,进行了革新的尝试。他们的艺术创新涉及多个方面,仅以曹操这一历史人物为例,他们参照京剧的“白脸抹、粉壳壳”,创造了具有特色的川剧曹操脸谱共十二种,使观众能够区分曹操在不同年龄阶段和政治舞台上展现的不同性格特征。这种结合历史事实的夸张手法,体现了岳春等人的一种创新。
不久,“大名班”推荐岳春创办了名为“三字科社”的科班,因为岳春钦佩南宋著名蜀伶袁三的“能文、通经、善讽”,于是采用了“三”字作为科社的名字[2]。他根据科社的具体需求,提出了四项教学原则:一是学生应首先打好基本功,学会基本唱腔;二是学生应广泛了解一般知识,精通一门技艺;三是学生应在清晨的树林、河边或山上锻炼身体,练习武术,喊嗓子;四是学生应定期参加文学课和历史课。在他的精心规划和严格 训练下,许多新生力量涌现出来,技艺覆盖全川。其中,蔡三品、傅三乾、刘三凤、唐三春、彭三庭等人都属于“三”字辈的学生。“大名班”迅速发展壮大,成为清末民初川剧界观众最多、声望最高、规模最大的班社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