箕子

商纣王叔父
箕子,名胥余,殷商末期人,是文丁的儿子,帝乙的弟弟,纣王叔父[a]任太师一职,封于箕地(今山西太谷区)。因纣王昏庸无道,劝谏无果,后解发装疯,被囚禁。武王灭商建周后,向其请教治国之道,箕子提出“洪范九畴”,奉劝武王要仁政爱民,之后远走建立朝鲜王朝,称为“东方君子国”。[1][2][3]
箕子往朝鲜带去了先进的中原殷商文化和生产技术,教当地人农业耕种、养蚕、纺织各种手工业等,制定了“犯禁八条”的法律条文等各种规章制度,教当地人注重礼乐、医药、占卜等方面的知识。经过箕子的教化,朝鲜地区成为当地的文明之邦,有“东方君子国”之美誉。箕子在朝鲜建立王朝后,因思念家乡,又回到商朝旧都,看到曾经的豪华宫殿已平整为田地,对于亡国之人,感念故国的覆灭,心中感慨,写有《麦秀歌》。[4][5][6]
关于箕子死后葬于何地,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明清《曹县志》记载:箕子墓:在邑西南二十里盘庚里。另一种是《太平寰宇记》“宋州·宋城县”条下载:箕子冢:在宋城县北四十一里三十步古蒙城内。[7][1][8]
易经》中记载:箕子蒙受祸难而能坚守正道,教化万民,设立规章制度,是圣人的典范。[9]箕子提出的“洪范九畴”是周代的治国策略,其政治思想周朝开始后,成为儒家思想的源头,是研究上古政治、哲学、文化的重要文献,在行政原则、行政方式、决策方式等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0][7]

人物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