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卷

网络词语
内卷,又称内卷化,在网络中的含义是同行间竞相付出更多努力以争夺有限资源,从而导致个体“收益努力比”下降的现象。[1]
最初作为一个艺术领域的描述性概念,是由美国人类学家亚历山大·戈登维泽提出来的,之后,内卷化被美国人类学家吉尔茨(Clifford Geertz)借用到社会经济领域,上世纪80年代,中国学者也曾借用内卷化这一概念对中国农村与农业进行过类似的研究。[2][3]21世纪的“内卷”,意味着激烈的竞争。[4]随着网络的传播,此术语被广泛引用,尤其是在高等学府中,学生利用它来描述一种非逻辑的内部竞争状态,或是被迫参与的竞争。“内卷”一词已被用来描绘同行之间的激烈竞争,竞争者为了争夺有限的资源而付出超常的努力,这种过度的投入导致了个体所获得收益与所付出努力比例的降低。[1]
2020年12月4日,入选《咬文嚼字》杂志2020年十大流行语。[5]2020年12月8日,头条搜索发布2020年十大流行语,内卷入选。[6]2020年12月15日,入选2020十大关键词。[7]

释义

内卷经网络传播,被很多高校学生用来指代非理性的内部竞争或“非自愿”竞争。后被引申为同行间竞相付出更多努力,以争夺有限资源,从而导致个体“收益努力比”下降的现象,可以看作是努力的“通货膨胀”。[8]从网上舆论来看,内卷已经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由内卷演绎成了内卷化,企业之间为了争夺资源陷入内卷化、学生为了高考升学被内卷化、员工为了上岗升职陷入内卷化等等。[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