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噬细胞

一种重要的免疫细胞
巨噬细胞(Macrophage,简写为“MΦ”)是一种来源自单核细胞或卵黄囊祖细胞免疫细胞,能够释放大量的溶细胞蛋白、过氧化氢等产物,具有强大的杀伤、消化和清除病原体或异物的能力,[1][2]可以吞噬病原体或衰老损伤的细胞。[3][4]在吞噬抗原后,其能将抗原有效成分呈递给T细胞或者B细胞,间接参与免疫应答。[5]其还可以在炎症过程中缓慢吞噬颗粒性物质,[6]也能分泌合成干扰素、前列素等活性因子直接参与免疫应答,或分泌多种炎症介质进而促进炎症反应。另外,其分泌的部分物质还能促进组织再生与修复。[4][7][8][9][10]活化的巨噬细胞本身也能够杀灭病原体和肿瘤细胞,是防止癌变产生的重要环节之一。[11][12][13][14]
历史上,不同部位的巨噬细胞在不同年代被相继发现,但“巨噬细胞”这一名称来源于俄国免疫学家梅特尼科夫(Metchnikoff)的一次实验,他发现了一种能吞噬巨大物质的细胞。[15]该类细胞的形态多种多样,通常会随着功能的变化而变化。[4][16]极化角度来说,巨噬细胞可分为M1和M2两种类型。此外,还有CD169⁺、TAM和TCR⁺巨噬细胞等。[17]并且,局部组织中的巨噬细胞还可能存在自我更新现象。[18]
虽然强大的吞噬和消化作用使巨噬细胞得以成为机体屏障,[3][6]但在吞噬过程中其释放出的水解酶也会对附近正常组织造成损伤。[19]例如,当机体吸入无法分解的硅尘微粒时,由于硅尘微粒的反作用使溶酶体被破坏,水解酶被释放,严重时会造成肺组织纤维化[19][20]同时,巨噬细胞作为机体防御重要成员,有时却会被病菌当做“保护伞”,例如结核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就会躲入巨噬细胞,避免被免疫系统察觉而清除。[21]另外,肿瘤、肥胖等疾病也与巨噬细胞相关。[22][23][13]

发现命名

历史上,不同部位的巨噬细胞在不同年代被科学家们发现。有种位于骨中的巨噬细胞,称作破骨细胞。破骨细胞“Osteoclast”一词来源于希腊语“ὀστέον”(bone)和“κλαστός”(broken) ,于1873年由瑞士科学家科利克(Koelliker)发现。[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