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祐樘-抖音百科
朱祐[yòu]樘[chēng](1470年7月30日-1505年6月8日),明朝第九位皇帝(1487年9月22日-1505年6月8日在位),明宪宗朱见深第三子,生母为宫人纪氏(孝穆纪太后)。明朝[2] 成化十一年(1475年)立为太子。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宪宗逝世,太子朱祐樘即位,次年改元弘治。朱祐樘即位后,励精图治、整肃朝纲、改革弊政,罢逐了朝中奸佞之臣、重用贤士,为于谦建祠平冤。朱祐樘宽厚仁慈,爱戴百姓,饥荒时赈灾,免除杂役,税粮。他不近女色,勤于政事,广开言路。[3]朱祐樘躬行节俭,禁止内府加派皇上御用物料,减少供御物品。朱祐樘为解决财政危机,下诏减省光禄寺费用, 屡次明令禁宗室、勋戚侵占民田,兴修水利,发展农业。[4][5][6]朱祐樘重视司法,曾组织编纂《大明会典》,修订《问刑条例》。[7]明朝出现了“弘治中兴”,朱祐樘本人也被称为“中兴之令主”。弘治七年(1494年),朱祐樘宠幸宦官李广,直到弘治十一年(1498年),毓[yù]秀亭建成,小公主夭折,太后严责孝宗宠信李广,李广得知后畏罪自杀。朱祐樘开始整顿朝纲,任用贤臣,改过自新。[8]弘治十八年(1505年)五月七日,朱祐樘死于乾清宫,享年三十六岁,葬于泰陵,庙号孝宗,谥号“建天明道诚纯中正圣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2][9]此外,朱祐樘有诗集五卷,今多散佚。[10] 历史学家张廷玉对朱祐樘评价颇高,说他独能谦逊,节俭有度,勤政爱民,兢兢业业于保国泰平,持民盈之道,使朝政太平、安定有序,民物康富。[2]作为守成之君,朱祐樘在“法祖”的旗帜下,对祖制有完善与创新,革除前朝诸项弊政,全面推行新政。在他的带领下,弘治君臣较好地处理了各种政治问题,营造了“中兴”的局面。因此,将其称颂为贤君,比于汉文帝、宋仁宗[11]。 人物生平
登基为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