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一公

中国科学院院士、结构生物学家
1
4
施一公(1967年5月5日-),男,汉族,出生于河南省郑州市,结构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浸会大学荣誉理学博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欧洲分子生物学组织外籍成员,任西湖大学结构生物学讲席教授、西湖大学校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清华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研究院院长等职位。[1][2][8]
施一公1989年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1995年获得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生物物理博士学位。1998年起,施一公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任教,2008年辞职回国,次年,担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一职。2013年,施一公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15年,施一公任清华大学副校长,同年,创建西湖大学前身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2018年,出任西湖大学的首任校长。[6][1][9][10]
施一公长期从事于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重要膜蛋白以及细胞内生物大分子机器的结构与功能研究,在细胞凋亡研究领域,施一公系统阐述了凋亡蛋白酶活性调控的分子机理;在膜蛋白领域,施教授为理解γ-分泌酶的作用机制以及阿尔茨海默症的发病机理提供了重要基础;在生物大分子领域,施一公首次捕获了真核细胞RNA剪接体复合物的高分辨率空间三维结构。[3][6][1]
施一公因其研究成果先后获得了鄂文西格青年科学家奖、国际赛克勒生物物理学奖、香港求是基金会杰出科学家奖以及瑞典皇家科学院爱明诺夫奖等奖项,2023年4月,《自我突围:向理想前行》出版于中信出版社。[1][11]

人物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