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斑羚

洞角科斑羚属动物
喜马拉雅斑羚(学名:Naemorhedus goral)是一种体形较小的牛科动物,属于斑羚属。它们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兴都库什山脉的森林,海拔范围为1000-4000米。喜马拉雅斑羚是典型的林栖兽类,栖息在陡峭的山区,善于攀岩。它们是食草动物,食物包括草叶、芽、根、树枝、地衣、真菌、树叶、水果和坚果。由于栖息地的丧失和为了食用而猎杀,喜马拉雅斑羚的数量正在显著下降,因此被列为濒危物种。喜马拉雅斑羚在中国的保护级别为一级。

形态特征

喜马拉雅斑羚头体长1000-1200厘米,肩高590厘米,尾长80-150厘米,后足长240-275厘米,颅全长196-214厘米。体重35-42千克。体型大小如山羊,但无胡须。眼睛大,向左右突出,没有眶下腺,耳朵较长。雌雄均具黑色短直的角,较短小,长15-20厘米,最长的记录为23.2厘米。角的基部靠得很近,相距仅有1-2厘米,自额骨长出后向后上方倾斜,角尖向后下方略微弯曲。角尖尖锐、光滑,其余部分具有10多个横棱,数目与年龄相关,横棱之间有浅而细的纵沟,但不割裂横棱。雌兽的角稍细。头部较狭而短,面部较宽,吻鼻部裸露区域较大,向后延伸到鼻孔以后。
没有[liè]毛,但从头部沿脊背有一条黑褐色背纹,喉部有白色或黄色的浅喉斑。四肢短而匀称,蹄狭窄而强健,有蹄腺。毛色随地区而有差异,一般为灰棕褐色,背部有褐色背纹,喉部有一块白斑。体毛厚密、松软且蓬松,通常呈灰褐色,但针毛的毛尖为黑褐色,远观时似有若隐若现的麻点。尾巴短,鼠蹊部污白、棕白色。鼠[]部有2对乳头,但没有鼠鼷腺。

分布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