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战役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战役之一
法国战役(法语:Bataille de France,德语:Frankreichfeldzug,campaign de France),又称西方战役(Westfeldzug),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纳粹德国对法国、比利时荷兰等低地国家的进攻战役,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上具有重要地位。[2]
二战初期,德国征服波兰后转向西欧,意图消灭比利时、荷兰、卢森堡以进攻法国。法国依靠马奇诺防线防御,但德军凭借先进战术突破防线。1940年5月10日,德军轰炸法国及“低地”三国,随后发起大规模进攻。[3]德军分三集团军群推进,绕过马奇诺防线,占领法国北部及“低地”三国。英法联军被困敦刻尔克,最终成功撤退33.8万人。同年6月14日,德军占领巴黎法国政府垮台并分裂为本土和平派政府和英国流亡政府。随后在6月22日,法国与德国签订停战协定,同意德军占领法国北部及大西洋沿岸,并退出战争。6月25日,法国全面停火。[4][5]

事件背景

1939年德国征服波兰后,阿道夫·希特勒提出和平建议,但为英法所拒绝,于是希特勒便决心用实力来逼迫英法求和。10月9日他在给德国陆军将领的一个指令中,阐明了他之所以坚信进攻西欧是德国唯一出路的理由。他担心和苏联签订的条约,只有在符合苏联的目的时才会使苏联保持中立。因此一旦英法德国进攻,苏联很可能从背后给予致命的一击。所以他要提早在苏联准备好之前进攻法国。他还相信一旦法国失败,英国也会就范。但以陆军总司令布劳希奇为首的德国陆军将领们坚决反对,理由是德国陆军还没有足够的力量可以击败西欧军队,一旦开战,德国必亡。希特勒严厉斥责布劳希奇等人胆小怕事,并命令他们无条件遵从他的主张。
自从德国于1939年9月入侵波兰而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其与盟军有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在欧陆上处于未交战的状态,被称为假战。阿道夫·希特勒曾希望法国英国默许德国征服波兰并立即停战。因为德国的原物料储存量(需从外地进口)非常不足,目前德国的战争机器主要依靠自苏联的原物料,出于两国意识形态的不同使希特勒对该情况感到不安。因此在10月6日,他曾向英法两国提出和平建议,未等到两国答复,在10月9日已为应对盟军否决其建议的可能性,希特勒也制定了军事行动:《元首第6号特别训令》。法西斯纳粹德国在这场战役中包括两大行动:第一部分的“黄色作战”(Fall Gelb,攻打荷比卢三国和法国北部)和第二部分的“红色作战”(Fall Rot,进攻法国本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