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里尼瓦瑟·拉马努金(泰米尔语:ஸ்ரீனிவாஸ ராமானுஜன் ஐயங்கார்,转写:Srīṉivāsa Rāmāṉujan Aiyaṅkār,又译拉马努詹,1887年12月22日-1920年4月26日)是印度历史上最著名的数学家之一。他没受过正规的高等数学教育,沉迷数论,尤爱牵涉π、质数等数学常数的求和公式,以及整数分拆。惯以直觉(或者是跳步)导出公式,不喜作证明(事后往往证明他是对的)。他留下的那些没有证明的公式,引发了后来的大量研究。[5][6] 斯里尼瓦瑟·拉马努金是20世纪印度最为年轻的数学家,1887年出生于印度贡伯戈讷姆一个贫穷的婆罗门教僧侣家庭。拉马努金幼年时学业成绩优异,后来一边工作一边沉迷于数学研究。1911年,拉马努金的第一篇论文“关于伯努利数的一些性质”发表在《印度数学会会刊》,第二篇论文讲述了圆周率π的14种计算公式。在1914年进入剑桥大学,在学习期间一共发表了30多篇论文,31岁时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的外籍院士(亚洲第一人)以及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的院士(印度第一人)。[7][6][1][8][9] 1920年4月26日拉马努金在33岁离开了人世。[10]拉马努金在堆垒数论特别是整数分拆方面做出重要贡献,在椭圆函数、超几何函数、发散级数等领域也有不少成果。他有着很强的直觉洞察力,虽未受过严格数学训练,却能独立发现了近3900个数学公式和命题。后来一个震撼互联网的发散级数就是拉马努金发现的。[6][11]1997年《拉马努金期刊》创刊,用以发表有关“受到拉马努金影响的数学领域”的研究论文。[12]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