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素

生物学术语、同一物种间起交流作用的化学物质
1
2
信息素(pheromone)是一种同一物种个体之间交流的化学物质[1],具有挥发性、化学结构多样性、种特异性、多效性和简约性的特性[4],主要应用于害虫监测、害虫防治[2]和促进牲畜繁殖[3],还可以用于害虫检疫和虫种鉴定等[2]。信息素这一术语于1959年由德国化学家彼得·卡森(Peter Karlson)和马林·路丘(Martin Lüscher)提出,同年由德国化学家阿道夫·布特南特(Adolf Butenandt)鉴定了第一种信息素——蚕蛾醇[1]
信息素分类方式主要有2种,一种是根据作用机制主要分为释放信息素和启动信息素(或称引发信息素);另一种是根据发挥的功能,分为性信息素、聚集或集群信息素、报警信息素、追踪信息素和标记信息素等[5]。关于人类是否具信息素一直没有准确的结论,人们认为的所谓的“人类信息素”雄甾二烯[tóng]雌甾四烯(以及雄甾烯醇和雄甾烯酮)也从未证实确为信息素[6]

命名与定义

命名

1932年,生理学家阿尔布雷希特·贝特(Albrecht Bethe)提出了“外源激素(ectohormone)”这个广义术语,它涵盖了许多种类的化学相互作用,包括食物的气味对动物的吸引。为寻找一个更狭义地涵盖同一物种之间由各种器官产生化学物质来进行交流的术语,在1959年,德国化学家彼得·卡森(Peter Karlson)和马林·路丘(Martin Lüscher)为同一物种个体之间交流的化学物质提出了信息素(pheromone)这一术语。同年,德国化学家阿道夫·布特南特(Adolf Butenandt)鉴定了一种昆虫信息素——蚕蛾醇(bombykol),证实了动物之间存在并可以识别化学信号,也标志着现代信息素研究的开始。[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