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文交

中国科学院院士、构造地质学家
肖文交,男,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地质学会会士(GSA Fellow),德国莱布尼兹科学协会会士(Member of the Leibniz Society of Sciences)。中国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07年),任国家科技部973项目首席科学家(2007年)、国家深地专项项目首席科学家(2017年)。中国地质学会构造地质学与地球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地质学会区域地质与成矿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5]
1989年,本科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地质学,1992年,硕士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构造地质学,1995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沉积学,1995年至1997年,在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1997年至1998年,肖文交在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担任助理研究员,1998年至2003年,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担任副研究员,2003年,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任研究生、博士生导师,2017年,入选美国地质学会会士(GSA Fellow),2019年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2020年,担任中国科学院新疆矿产资源研究中心主任,新疆分院院长、分党组成员。[5]长期从事沉积大地构造学研究,坚持在中国北方及邻区戈壁山区开展系统研究,瞄准造山作用与大陆增生机制的国际前沿,围绕造山带结构及时限、造山方式与大陆增生机制等关键科学问题,创建了中亚造山带多向汇聚复式增生造山模型,提出了多岛弧裂解-弯曲-拼贴是大陆增生的重要机制,发展了显生宙大陆增生机制理论,解决了国际学术界关于造山作用长期性与短暂性争议,为全球造山带的解剖提供了创新的研究思路和典型范例,在中亚造山带构造格局和大陆增生机制等领域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成果。[5][6]
在科研成果方面,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新疆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2020年5月,荣获全国创新争先奖章。2014年,入选汤森路透“高引用科学家”并获“中国引文桂冠奖”;同年入选Elsevier“中国高被引用学者榜单”,名列“地球科学行星科学领域”第五,并连续多年保持前五排名。 [5]

人物经历

早年与求学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