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主义

个人或集体对“祖国”的一种积极和支持的态度
爱国主义(英语:Patriotism)是一个综合的复杂性概念。[2]中国大百科全书》认为,爱国主义是基于个体对国家的认同,对国家产生特殊情感与行为,如对国家的忠诚和热爱、对国民同胞福祉的关切等,进而表现为对国家核心价值的认同与实践。[3]美国东北大学哲学教授斯蒂芬·内桑森则将爱国主义定义为:对自己国家的特殊感情;个人对国家的认同感;特别关注国家幸福;愿意为促进国家利益而牺牲。[4]
爱国主义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语中的πατρ(patrs,拉丁语:patria)和πατριτη (patriōtēs,拉丁语:patriota),前一个词的意思是“父邦”(英语:fatherland),后一个词则指同属一个城邦的公民(英语:countryman),即同胞。[5][6]在西方,为人熟知的“爱国主义”(patriotism),是18世纪20年代在既有的“爱国者”(patriot)一词上衍生出来的现代词汇。[1]
随着历史发展,人们在爱国的对象、方法、价值等方面的认识不断变化,爱国主义的概念不断演变。西方早期的爱国主义带有一种从宗教到世俗的历史趋势。16世纪,英语中第一次出现“爱国主义”一词,也即是“同胞”之意,后来演变为“爱国者”。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社会的转型,对国家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的热爱、对自己国家国民的热爱、对国家历史的自豪感和为国家福祉的奉献等被纳入爱国主义的范围之内。[7]19世纪70年代起,自由资本主义开始走向垄断,“爱国心”蜕变为侵略和掠夺别国的野心。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殖民地国家陆续摆脱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人民有了统一的国家意识和国民意识。[8]进入21世纪,爱国主义之“爱”在外延上表现为一种理性的认同与归属感。[9]爱国主义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出现了诸如“宪法爱国主义”“经济爱国主义”“民族主义化的爱国主义”等新的形式。[7]但与此同时,民粹主义沙文主义等思潮仍在干扰着真正的爱国主义。[10][11][12]
中国先秦时期是爱国主义的形成时期。这一时期的爱国主义带有氏族集团的某些特性。[13]汉至唐,爱国主义在儒家“大一统”的思想背景下厚植中国文化之中,发挥了重大历史作用,成为爱国主义思想重要的根据。宋至清时期是爱国主义精神的成熟和发展期。爱国的观念在明代以后持久不变,爱国与爱民的密切关联也成为这一时期爱国主义的一个特点。晚清近代时期的爱国主义精神更多体现为强调“兴国”“强国”“救国”“自强”的呼吁与实践。新中国时期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献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事业,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14]
爱国主义的思想观念体系既是来源于人们在长期社会生活中的爱国实践,同时也对爱国实践活动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同时作为一个历史的范畴,是在历史长河中由各国人民逐渐熔铸发展起来的,具有历史延续性。[15]爱国主义拥有精神现象、心理情感、道德意识等多种内涵思想,具有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统一的特点。[15]各国都十分重视爱国主义教育,从历史文化教育、弘扬民族精神、重视国家认同等角度培养民众爱国心。[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