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统一台湾之战

1683年施琅统一领土的作战
清统一台湾之战是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率师于澎湖海域歼灭明郑军主力,收复澎湖、迫使台湾明郑政权投降,进而收复台湾,统一全国的作战。[2]
自郑成功收复台湾后,郑氏集团便在台湾建立了政权,清朝为了解决台湾问题,在康熙帝即位后到康熙二十二年为止,一共与台湾郑氏集团进行了11次和谈,但都未成功。和谈的失败,使清王朝坚定了以武力统一台湾的思想。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平三藩之乱后,康熙帝命福建总督辖全省兵马,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令相机进取台湾。施琅认为收复台湾必须先攻取澎湖。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六月十四,清军分三路进攻澎湖:东路战船50艘,攻鸡笼山、四角山;西路战船50艘,攻牛心湾;施琅亲率中路战船56艘,攻娘妈宫。另有80艘战船为预备队姚启圣也派遣部队随施琅一同行动,合计战船300艘,水师官兵二万多人。明郑政权也集中兵力于澎湖,以刘国轩部坚守。经过七、八天的激烈战斗,郑军大败,守将刘国轩乘小舟逃回台湾,澎湖被清军攻克。施琅随后对台湾岛内展开招抚攻势,台湾军心瓦解,士兵皆无斗志。七月,郑克塽投降,同年农历八月十三,施琅通过鹿耳门登陆台湾,八月十五日(公历10月5日)举行受降仪式,至此清朝对台湾的统一战争正式结束。清统一台湾,置台湾府,设诸罗、台湾、凤山三县,隶福建省[3]并设台湾总兵、副将驻兵八千人,分水陆八营;澎湖设副将一员,驻兵二干人。[4][2][5]
清朝统一台湾,结束了自明末以来台湾与大陆长达数十年的割裂状态,完成了台湾和大陆之间的政治统一,促进了以后台湾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加强和巩固了中国东南沿海的国防。[6]

战争背景

郑氏治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