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林蛙

列入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黑龙江林蛙(学名:Rana amurensis),是蛙科蛙属的动物。黑龙江林蛙成体头较扁平,吻端钝圆而略尖,眼大小适中,前肢短而粗壮,后肢较短,皮肤粗糙。雄蛙背部及体侧一般为灰棕色微带绿色,有的为褐灰色或棕黑色;雌蛙多为红棕色或棕黄色。
黑龙江林蛙多隐伏于水域附近的草丛、淤泥或石块下,冬眠,主要以昆虫为食,4月中旬至5月上旬产卵,产卵数为929-1268枚,主要栖息在海拔50-650m的平原及较开阔地带的水塘、水坑、沼泽、水沟和稻田等静水域及其附近,分布于中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蒙古、俄罗斯联邦。
黑龙江林蛙已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08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形态特征

黑龙江林蛙成体体长44-66(平均53.8)mm。头较扁平,头长宽几乎相等;吻端钝圆而略尖,突出于下唇,吻棱较明显,颊部向外倾斜有1浅凹陷;鼻孔位于吻眼之间,鼻间距大于眼间距,约等于上眼睑之宽,眼大小适中;瞳孔乎置,呈椭圆形,其直径大于眼径之半;犁骨齿2小团,椭圆形,位于内鼻孔内后方;舌后端缺刻深、鼓膜圆。前肢短而粗壮,前臂及手长小于体长之半;指端较圆,指长适中,指长顺序为3、1、4、2;关节下瘤显著;掌突3个,内掌突大,外掌突窄小。后肢较短,胫跗关节前达肩部或鼓膜,左、右跟部略重叠;胫长小于体长之半;足长于胫;趾端尖圆,第三、第五趾等长,达第四趾第二、第三关节下瘤之间;蹼发达,雄蛙的蹼在内侧3趾的外缘及第五趾的内缘几达趾端,第四趾的蹼达远端关节下瘤,蹼的缺刻浅,雌蛙的蹼不及雄蛙发达,蹼缘的缺刻亦较浅,外侧踞间蹼较发达,关节下瘤小而显著,内[zhí]突长椭圆形,外蹠突略显或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