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尔沁草原

位于内蒙古东部、松辽平原西端的草原
科尔沁草原,又称科尔沁沙地,是中国四大沙地[a]中面积最大的沙地[6]。“科尔沁蒙语意为“弓箭手”,沿用古代蒙古族部落名称命名[9]。科尔沁草原位于西拉木伦河西岸和老哈河之间的三角地带,经纬度范围为北纬42°43′~45°41′,东经117°49′~123°37′,面积约4.23万平方千米,属中国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翁牛特旗、敖汉旗与哲里木盟的开鲁县、通辽市和科尔沁左翼后旗、奈曼旗、库伦旗辖区[1][10]
科尔沁草原地质构造上属于松辽台向斜吉林准褶皱带和内蒙古褶皱带三大地质构造单元[11]。地貌为半封团式环形盆地,南北隆起,西高东低,南和北是燕山北部和大兴安岭南端的丘陵地带,两山地于西部沙地的克什克腾旗会接,形成高原区,西辽河水系从西向东穿越沙地中部,形成了冲积平原。科尔沁草原受到蒙古高压气流影响,表现出强烈的大陆性气候特征,年平均气温5.8~6.4℃,年均降水量340~450mm。河流主要为西辽河水系,包括大兴安岭南段东侧的西辽河、霍林河洮儿河流域,土壤类型主要为风沙土、栗钙土、草甸土和盐碱土[10][12]
科尔沁草原有达尔罕亲王府、大青沟、珠日河草原旅游区等景点[2][3][4],是孝庄文皇后的出生地[2],也是中国古代草原游牧文化、红山文化和富河文化的发祥地[13][14]。商、周以前,科尔沁草原所在地是传说中的女魃部落的领地,春秋战国以后是东胡的领地,15世纪初,向南迁徙的嫩科尔沁部形成了科尔沁部落,在科尔沁草原游牧[15][9]
嘎达梅林反垦起义后,科尔沁大部分草原都逐渐沙化,成为科尔沁沙地[16]。干旱少雨、植被稀疏、风大沙多、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是科尔沁沙地生态环境的主要特征[17]。2014年,科尔沁沙地综合治理“双千万亩”工程实施[18]。同年,阿鲁科尔沁草原游牧系统被中国农业部认定为第二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19]。2022年,通辽市启动一项将科尔沁草原从抢救性保护转变为可持续性修复的工程[20]

名称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