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栖攻击舰(英语:Amphibious assault ship)是在两栖作战中能搭载直升机、气垫船等登陆工具输送登陆兵及车辆、物资、武器装备,实施立体化登陆的全通甲板两栖舰艇,在一些国家也被称之为直升机母舰。[4] 两栖攻击舰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中,频繁的岛屿争夺战需要很多两栖舰艇输送兵员和装备。这期间,一些轻型护航航空母舰不仅能够依托较大的甲板运送兵员和装备,还能从甲板起飞战斗机执行护航任务,发挥了突出作用。[5]日本陆军受此启发,开始建造一种与日本海军航空母舰相似、专门用于运输和登陆作战的大型舰艇,于1941年下水,命名为“秋津丸”号,该舰是现代两栖攻击舰的先驱。[6]二战后,英美等国使用轻型航空母舰搭载直升机用于登陆作战中的兵员输送,在苏伊士运河战争中获得较好的效果,随后便以此为基础开始发展专门的两栖攻击舰,[5]在美国入侵格林纳达行动中,两栖攻击舰作为主力采取垂直登陆的手段迅速开展了有效压制,为入侵格林纳达速战速决提供了保障,也验证了两栖攻击舰的重要性。经过多年发展,两栖攻击舰现已成为现代两栖作战和远征作战的核心舰型。[4] 两栖攻击舰在设计上一般都具有较大的体积,排水量2-5万吨,能够运载多种装备和物资,采用全通甲板具备较强的直升机搭载能力,部分型号还能搭载垂直起降战斗机当作轻型航空母舰使用,部分型号舰尾则设有坞舱,能够容纳登陆艇并通过登陆艇运载重型装备上岸。[5]
现代很多国家都拥有两栖攻击舰,其中较为先进的型号有美国的“美利坚”级、意大利的“的里雅斯特”级、中国的075型、澳大利亚的“堪培拉”级、法国的“西北风”级等。[7]2024年12月27日,中国海军076两栖攻击舰首舰在上海下水,命名为四川舰,舷号为“51”,后于12月29日正式出坞。[8][9] 发展沿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