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

佛教创始人
释迦牟尼梵文:Śākyamuni),(约公元前565—前486年)[a],意为释迦族的圣人或觉悟者。原名乔达摩·悉达多,德号如来佛陀、世间解、无上士等。刹帝利种姓,释迦族人。其父是迦毗罗卫国(梵文:Kapilavastu,今尼泊尔南部)国王净饭王,其母为摩耶夫人。佛教创始人,人类历史上最有影响的思想家之一。[1][3][2]
乔达摩·悉达多本为迦毗罗卫国的太子。少年时代,乔达摩便开始接受婆罗门教的传统教育,学习《吠陀》经典和五明[b]。29岁[c]时,乔达摩离家寻师访友,探索人生解脱之道。[1]他先跟随阿逻逻·迦罗摩和郁陀迦·罗摩子学习禅定,后又开始试图通过苦行寻求解脱,但并未成功。35岁的乔达摩在伽耶的菩提树下沉思默想,终悟出了“四谛”的真理,自此以后,乔达摩被称为释迦牟尼、佛陀。开悟后的释迦牟尼开始游历各国,弘法传道,期间度化了许多弟子,最终形成了规格庞大的佛教僧团,并为此制订了严格的僧伽制度。[1]约公元前486年,释迦牟尼在拘尸那迦城(今印度北方邦境内)附近的娑罗树下入灭。[1][3]
在原始佛教时期,释迦牟尼是作为历史人物而存在,为顺应佛教教义的发展,在部派佛教时期和小乘向大乘过渡的时期,释迦牟尼形象开始出现神化的迹像,释迦牟尼被视为“超出世间”的存在;到大乘佛教盛行时,佛陀则几乎完全被神格化,并被佛教徒顶礼膜拜。[5]释迦牟尼以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三法印为核心思想,以僧团为架构,建立起了佛教。[6]释迦牟尼创立的佛教,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佛教以它的哲学、道德、艺术、习俗等渗透到人们的生活行为中, 深刻地影响了世界多地的文学、音乐、舞蹈、绘画、雕刻、科学、哲学等众多领域。[7][8]

德号释义

释迦牟尼有十德号,分别为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陀薄伽梵[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