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叉是印度神话中一种半人半鬼的小神灵,属于魔神的一种。夜叉的梵语音译为药叉、野叉、阅叉,意译过来为轻捷、勇健、能啖[dàn]或者捷疾鬼、贵人之意。[1]夜叉的形态变化多样,有时会以动物的形象出现,如变幻成老虎、狮子、大象、骆驼的模样等,有时会变成一头二面、一头三面或是一头四面,时而又变成了青面獠牙,嘴唇耷拉着的独眼形象。夜叉的模样千变万化,但每一个形象都十分可怖,令人生畏。[2] 夜叉来源于印度神话,根据印度《毗湿婆往世书》中记载,夜叉与罗刹同时从补罗私底耶或大梵天的脚掌中生出,且他们双方往往互相敌对。[3]夜叉相貌丑陋,面目狰狞,能吃人,后来受到了佛教的教化而成为护法之神,位列“天龙八部”之一。[1]随着佛教的传入,夜叉这一形象也流入中国。夜叉最初传入中国之时是一个负面形象,在南朝宋求那跋陀罗翻译的《杂阿含经》中,夜叉面目狰狞、相貌丑陋。而根据《太平广记》中记载的有关唐宋时期夜叉在中国的流传情况也可以看出,夜叉在中国一直是一个负面的形象,与其在佛教中的“护法”形象有着较大的差异。唐宋时期夜叉在民间的形象往往为在夜间飞行、吸食人肉、抢夺女子的丑恶形象。至此,夜叉相貌狰狞、无恶不作、带来灾祸的负面形象已基本定型。至明清时期,夜叉的身份更为多元,有时为地狱中的官吏,有时又为海龙王的下属,但其面目丑陋、地位卑微的负面形象没有改变。夜叉在中国的流传形象,与其在佛教中的形象相比已经发生了较大的改变。[4]除了印度和中国,夜叉同样在南亚次大陆的犍陀罗地区流传,在犍陀罗地区,夜叉常作为人和财宝的守护神而存在。[5] 自夜叉随佛教传入中国起,便在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中国敦煌、新疆等地区的佛教造像而言影响较大。[6]夜叉同样对中国古代小说创作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夜叉国故事”以及“夜叉婚恋故事”大大开拓了中国古代笔记小说的创作题材。[7]在印度,从古至今一直都有关于夜叉的崇拜,在印度马图拉地区的佛教夜叉造像被保留至今,而南亚次大陆的犍陀罗地区和欧洲希腊的佛教造像艺术也与印度一脉相传,有许多造像以夜叉为原型。[8]在东南亚地区,也常常见到夜叉造像,夜叉作为门神守护佛寺。[9]在日本文化中,夜叉也被用来代指冷酷无情、贪婪残忍的人,这在日本的佛教谚语以及小说中常能见到。[10][11] 形象设定
名称词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