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北宋苏轼的词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作者被贬黄州时所作,他是因为“乌台诗案”被贬。“乌台诗案”发生在 1079 年,当时的苏轼被关进监狱一百多天,经历着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打击,面临死亡的威胁。在众人的帮助之下,最终没有把苏轼逼上绝境,在 1080 年被贬到黄州,担任着团练副使的职位,免于一死。当时的他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这个团练副使名存实亡,没有所谓的“薪资待遇”,更像是一个犯人被囚禁在黄州。初到黄州,苏轼是忐忑的、窘迫的,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苏轼逐渐在窘迫中寻得了一份宁静,拥有了一份淡然。他开始思考社会、人生与理想的关系,开始从苦难中奋起,他的人生态度也发生了变化,因此逐渐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就是其中一首。[1]

作品原文

定风波 · 莫听穿林打叶声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