囊尾蚴

带绦虫科、带绦虫属猪带绦虫的虫卵
囊尾蚴(cysticerci)[2]猪带绦虫的幼虫,[3][2]寄生于人体各组织器官引起囊尾蚴病,[4]它分为纤维素型、中间型和葡萄状囊尾蚴。[2]
1850年左右,库肯迈斯特(Kuchenmeister)给监狱中等待处决的人喂食了含有猪带绦虫囊尾蚴的猪肉,在他们被处决后,他从他们的肠道中找到了正在发育和成虫的绦虫。[5]它为白色半透明、卵圆形的囊状体,囊内充满透明的囊液。囊壁分为2层,外为皮层,内为间质层,间质层一侧为内凹呈白色点状的头节。头节上有4个吸盘和20个小钩。它可寄生在人体多种组织器官中,常见部位为脑、皮下组织、肌肉和眼,心脏、脊髓、肝脏、腹膜等也可累及。寄生于人体的囊尾蚴可存活3~10年,甚至20年以上。[2]
囊尾蚴病是一种普遍发生在猪和人之间的古老疾病,曾在欧洲中部流行。[6]该病呈世界性分布,[4]截止至2020年,囊尾蚴病在大多数发达国家已完全消除,但仍流行于中南美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多数国家、南亚等。[6]大多数被感染者在临床上无明显症状。脑囊尾蚴病的症状以癫痫发作最常见;眼囊尾蚴病患者出现视力下降等症状;约1/2的囊尾蚴患者有皮下囊尾蚴结节,少数严重感染者可感觉肌肉酸痛、发胀。[4]吡喹酮和阿苯达唑是抗囊尾蚴的主要药物。眼囊尾蚴病以手术摘除为宜,不应采取药物治疗。[4]

历史

1850年左右,库肯迈斯特(Kuchenmeister)给监狱中等待处决的人喂食了含有猪带绦虫囊尾蚴的猪肉,在他们被处决后,他从他们的肠道中找到了正在发育和成虫的绦虫。[5]1983年,孟祥增等观察到六钩蚴在人眼内长成囊尾蚴的发育全过程,从黄斑部下方,视网膜的白色点状物到囊尾蚴头节活动为72天,从视神经、视网膜炎症开始至头节活动为97天。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