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

介于陶器与瓷器之间的陶瓷制品
紫砂是一种介于陶器与瓷器之间的陶瓷制品,用于制作紫砂器使用的泥料统称为“紫砂泥”,紫砂泥又称“五色土”,有紫、黄、绿、红、黑等多种颜色,如果需要特殊一点的颜色,则需要通过不同泥料互相调配而成[2]。紫砂泥具有可塑性好、收缩率小、透气性好以及包浆生成快等特点[2]
紫砂具体的创始时期,虽可从一些历史书著中追溯至北宋,但由于实物的缺失难以定论。明代是紫砂陶发展的重要阶段。根据明清两代的史籍《阳羡茗壶系》《阳美名陶录》中所述,明代弘治、正德年间是紫砂陶的创始时期,金沙寺僧人与供春为紫砂的创始人[1][3]。同时有许多的名工巧匠逐渐涌现,如金沙寺僧、供春、四大名家、三大妙手、陈鸣远杨彭年邵大亨等紫砂艺人。此时在紫砂的生产体系中,从原料的加工、成型的工艺、烧成的方式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形成了陶器中独立的紫砂陶体系[3]。17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的清代,这一时期的紫砂艺术融合了诗、书、画,结合了文人精神与匠人技艺,使紫砂工艺更倾向文人化。丰富了紫砂器的装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紫砂工艺再一次被推动发展[3][1]
紫砂陶的造型丰富,产品也多样,可大致归纳为:茶壶和茶具、花盆和花瓶、文房雅玩、人物雕塑和塑品、餐具和现代紫砂陶艺[1]。手工紫砂陶艺在成器过程中创造了较高的美术价值。多样的造型是紫砂壶艺最为直观的美学特征。此外,紫砂工艺具有充分展现中华民族文化创造力的价值[4][5]。2018年11月29日,教育部认定南京大学紫砂传承基地为第一批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6]

材料特点

紫砂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