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泠印社

金石篆刻研究学术社团
1
4
西[líng]印社创立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是由浙派篆刻家丁辅之王福庵吴隐叶为铭等召集同人发起创建的中国金石篆刻研究学术社团。[1]1913年,由近代艺坛大师吴昌硕出任首任社长,现任执行社长刘江。西泠印社社址坐落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景区孤山西麓,南至白堤,西近西泠桥,北邻里西湖,占地面积5950平方米,建筑总面积1090.29平方米,2001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也是世界文化遗产西湖文化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2]
杭州自古为印学重镇,1904年,诸创始人向清廷杭州府钱塘县申请建社,并逐步拓张,至1913年“西泠印社”正式定名,补立了《西泠印社成立启》,提出《社约》,确定了印社的宗旨是“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建社前20年,在社员努力和社会各界支持下,印社在收藏保护文物、金石篆刻研究、学术出版方面卓有成就,声望达到高点,文艺社团和风景名胜之名并扬;1933年至1949年,因时局动荡,社务活动停止了十余年,但社址有幸保存,社员的个人活动也未停止;1949年5月,西泠印社由杭州市军管会接管,西泠印社在社团性质上发生了由私而公的根本转变,并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逐渐恢复生机;1966年,“文革”突如其来,印社活动再次被迫停止;1976年,文革结束,西泠印社得以稳步恢复,事业和产业并举;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西泠印社各项工作逐渐步入正轨,此后西泠印社进入了稳步发展阶段。2003年西泠印社社委会成立,对既有各经营部门和经营性资产进行整合,实行公司化改造,2008年更将其文化产业进行集团化运作,迎来事业与产业的并进。[3]
西泠印社历经百年发展,目前已形成了学术研究、展览举办、古籍保护、图书出版艺术品拍卖、艺术鉴赏、对外交流及普及教育等事业和产业多元发展的格局。社员遍布海内外,截至2023年5月,社员516人(含名誉社员44人),来自中国、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法国、瑞典加拿大等多个国家。[4][1]西泠印社秉承“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兼及书画”的宗旨,在百年发展史上,社员几乎尽数囊括中国当代的金石书画大家,近代金石书画大师吴昌硕,知名艺术家、学者马衡张宗祥沙孟海赵朴初等先后担任过社长,对中国现当代金石篆刻学发展起到重大作用,[4]西泠印社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国篆刻艺术”的主要传承代表组织,“金石篆刻(西泠印社)”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之一。[1][5]印社已成为海内外研究金石篆刻历史最悠久、成就最高、影响最广的艺术团体,在国际印学界享有崇高地位,有“天下第一名社”之盛誉。[1]

历史发展

草创初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