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暂留

视觉暂留
视觉暂留,即当人眼在观察外界时,光信号通过视神经传入大脑,这需要一定的时间,当光信号消失后,在大脑皮层形成的视觉形象不会立即消失,而是会继续残留一定的时间,这种生理现象被称为“视觉暂留”,[2]又称“余晖效应”。[1][3]
人类在很久之前就发现了视觉暂留现象,25000年前的石器时代洞穴画上就有系列的野牛奔跑分析图,用重复的野牛脚图案来表现野牛正在奔驰的样子,[1]1824年由英国人彼得·马克·罗杰特(Peter Mark Roget)首次明确了视觉暂留的概念,[1][3]1829年,比利时约瑟夫·普拉多确定残留视觉的保留时间是1/10秒至1/4秒之间。[4]
残留视觉的保留时间是1/10秒至1/4秒之间,[4]电影胶片以每秒24格画面匀速转动,原本的静态画面因为视觉暂留作用,而给人“动”起来的感觉。[5]因此视觉暂留理论的建立也为电影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6]

基本概念

当外界的景物进入我们视野时,视网膜中的感光细胞首先将光信息转换为神经信息,视神经把神经信息传输到大脑。这个过程中如果景物忽然消失,感光细胞转换信息的化学过程不会马上结束,而是延续0.1~0.4s左右,这种生理现象被称为“视觉暂留”。[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