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僧

对德行崇高的僧人的尊称
高僧,是对德行崇高的僧人的尊称。南朝梁释慧皎在《高僧传·序录》中将高僧的德业分为十类:译经、义解、神导、习禅、明律、遗身、诵经、兴福、经师和唱导,在任何一个方面取得突出成就的僧人都可被称为"高僧"。[5]高僧的敬称是“大士”,尊称是“大和尚”。[6]佛教自汉朝传入,盛行于南北朝的梁代,得益于许多具备献身精神的高僧。这些高僧凭借信仰、智慧和行为,通过专门修行、经典翻译和佛法宣扬等方式,为佛教的发展做出了贡献。《高僧传》收录了257位中外高僧的传记[4]他们的"高"并非虚名,而是体现在对佛法的理解和修证上,或者体现在为佛法的传播和弘扬所做的贡献上。[4]济群法师曾给出过高僧的标准,即高僧是一个出家人,主业是内修和外弘。内修包括通过修行实现自身的觉醒和解脱,而外弘则是帮助众生达到相同的目标。[7]历代高僧中有法显[8]鸠摩罗什[1]真谛[2]玄奘[3]惠能[9]等,民国也有著名的四大高僧:虚云[10]太虚[11]弘一[12]印光[13]汉地记载关于高僧的著作有《梁高僧传》《续高僧传》《宋高僧传》《大明高僧传[14]

名词释义

高僧,是对德行崇高的僧人的尊称,与"名僧"相对。南朝梁慧皎在《高僧传·序录》中提到,若僧人实行潜光而不张扬,则是高而不被广为人知;若在适当的时机显露卓越的德行,则是名而不显高。他在僧传中将高僧的德业分为十类:译经、义解、神导、习禅、明律、遗身、诵经、兴福、经师和唱导。在任何一个方面取得突出成就的僧人都可被称为"高僧"。[5]

敬称

高僧的敬称是“大士”。宋·苏轼《金山长老宝觉师真赞》:“望之俨然,即之也温,是惟宝觉大士之像。"[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