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真

中国肖像画的传统名称,现多为艺术摄影
写真(读法:xiě zhēn)是一个汉语词语,本义是指以形神兼备为要求的人物肖像绘画,最早见于北齐《颜氏家训》,后引申为画像。近代日语借用该词用于指代摄影,还用于指照片、相片。该词经跨文化传播重新引入中文语境,形成“写真集”等现代用法。[2]
中国传统写真艺术可以追溯到殷商时代,从商朝起就有关于传统写真的文字记载,战国时期,传统写真仍处在比较简单的萌芽阶段。西汉时期刘向曾在《说苑》中记载的“思其妻,乃画妻对之”的故事,说明传统写真在古时已有一定的水准。[4][7][8]魏晋南北朝时期,写真的发展状况良好,顾恺之在先秦已有的关于“形”和“神”的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形神观”[a][4][7]隋唐时期,中国传统写真艺术开始广泛发展,朝廷中有重大事件以及对皇帝肖像都会绘画出来,如唐代画家阎立本的作品《步辇图》。[4][7]宋元时期,中国传统写真艺术理论逐渐成熟,元代文人肖像画家王绎著作《写像秘诀》中所写到“彩绘法”“写真古诀”等绘画论述影响着后人。[5][7][8]明清时期,先后出现“波臣派[b]”“中西融合”等肖像画的新形式,构成了晚明、清代写真画的主流。[7][11]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港台明星陆续发布包含时尚服饰、妆容等内容的写真集带火写真概念。90年代初期,大批台湾影楼涌入中国内地,将“写真”概念代入内地市场,此后写真成为人物摄影的主流。[12][13][14]
传统写真在发展时先是重于“写形”,注意“形似”;继之“以形写神”,要求形神必肖;而后向着“形神兼备”的更高水平不断发展,注重画作的传神,将人物的内在精神表达出来。[15]现代写真主要以相机为媒介,围绕艺术风格、视觉元素、技术手法等创新点而不断推陈出新,但部分商业摄影因过度修饰偏离本义。现代写真风格多样,主要有时尚杂志风格、写实风格、怀旧风格等,摄影师更多地凭借个人感情和性格记录自己对客观世界的主观理解,成为了现代写真的发展趋势。[14][16]

命名

写真,是中国画的一个古老画科,也是中国肖像画的传统名称,指绘制某人的肖像,描画人物要求形神与本人相似,简单来说就是画画的时候力求表现人的真实面貌,所以叫做写真。它包含对人的写生写像之意,以及古人对容貌的认识理念,不但指画人物的真实容貌,也指对描绘事物的真实反映,因此人物写真的对象必须是现实生活中或历史上实有存在的具体的某一个人或群体。[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