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降水

应用于农业、军事领域的降水
1
4
人工降水(英文名称:precipitation enhancement;rainmaking),又称人工增雨或人工催雨,[2]是人工影响天气的一种科学措施。[5]指根据不同云层的物理特性,选择合适时机,用飞机、火箭弹等向云中播撒干冰、碘化银、盐粉等催化剂,促使云层降水或增加降水量。[6][1]人工降水主要应用在农业抗旱、人工蓄水、森林防火、军事等领域。[7][8]
1839年,美国的詹姆斯·P.埃斯培(James P.ESPY)首次依据科学原理提出人工降水的建议。1930年,荷兰人维拉尔特(Veraart)用干冰作播撒剂进行了成功的人工降水试验,但其试验结果没有得到科学界的公认。1933年,德国的托尔·贝吉龙(Tor Bergeron)提出冷云降水的“冰晶效应”学说,经1939年德国的芬德生(W.Findeison)的完善,奠定了冷云人工降水的理论基础。1938年,美国的亨利·G.霍顿(Henry G.Houghton)提出“重力碰并增长”的暖云降水理论。1946年,美国的文森特·谢费尔(Vincent Schaefer)发现干冰可以促进大量冰晶的产生,并第一次对冷云进行人工降水的科学试验。1947年,美国的伯纳德·冯奈古特(Bernard Vonnegut)在试验中发现,碘化银微粒在过冷雾中也能产生冰晶。自此,揭开了人类科学地进行人工降水的历史。1948年,美国的欧文·兰米尔(Irving Langmuir)提出了暖云人工降水的理论基础。[9][10]20世纪60年代,美国提出“动力催化”原理,[9]1958年,中国在吉林省旱情期间成功实施中国历史上首次人工降水作业。[11]1966年5月,中国首次在大兴安岭利用人工降水进行森林灭火。[12]
人工降水按实施过程有暖云催化剂降水、冷云催化剂降水和动力催化降水三种。[13][14]常用催化剂大致分为均质的、异质的、有机的和吸湿的四类,包括干冰、碘化银、食盐等。[15]人工影响天气需要借助科技手段监测云和降水形成的天气条件,到一定条件才能考虑开展作业。然后,通过飞机、火箭、高炮、地面烟炉等作业手段,将催化剂准确地送达云中适当部位。[16]

历史沿革

提出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