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酢(1053年—1123年),字子通,后改字定夫,号广平、廌[zhì]山,世称广平先生、廌山先生,建州建阳(今属福建)人,宋代理学家、教育家、文学家、书法家。[3]程(颢、颐)门四大弟子之一,[4]其与杨时、吕大临、谢良佐并称“程门四先生”,曾与杨时拜访程颐而留下了“程门立雪”的千古佳话。其书法与“苏、黄、米、蔡”四大名家齐名,在清朝时被称为“草圣”,其草书被称为“游体”。[5][6][7] 游酢出生于闽北一个世代耕读的家庭,从小聪慧过人,被誉为神童,他早年受教于族叔游复及大儒江侧,研读经书和文学。[5][8]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游酢到京城游学,求学于理学家程颢、程颐。两年 后,在程颐的推荐下,游酢出任扶沟县县学教谕一职。[8][9]北宋元丰五年(1082年),游酢中进士,初授越州萧山县县尉,主管全县治安,经年的旧案,在他的治理下,逐步消解。[9][10]四年后,又以太学录的身份回到京师。[9]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游酢出任河清县县令一职,又去到颍昌府掌管府学。[11]北宋绍圣三年(1096年),游酢赴任齐州判官。在丁忧的三年里,游酢在建阳开馆讲学著述。[9][12]北宋元符二年(1099年)春,游酢调任泉州签判,之后相继出任监察御史、和州知州及南京鸿庆宫宫观等职。[5][13]北宋政和元年(1111年),游酢再次出任汉阳军知军,之后先后转任舒、濠[háo]二州知州。在濠州任上时,游酢因受到下属官员违法牵连,先被贬后被罢官。[5][14][9]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五月,游酢病卒于和州含山县(今属安徽)寓所,终年七十一岁,谥号文肃。[5][15] 游酢在二程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天理价值论、道器论、心性论、性无气说等哲学主张,著作有《易说》《诗二南义》《中庸解义》《孟子解义》《孟子杂解》等。游酢在传播和弘扬二程"洛学"、成就程朱理学等方面均有重大贡献,如掌握二程的第一手资料,成为后来朱熹编辑《二程遗书》的主要材料来源。其诗儒雅脱俗,朗练清新,节奏轻缓自然,有别于江西诗派的晦涩难懂,为杨万里“诚斋体”的先声。朱子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张品端认为游酢与杨时、胡安国等学者的理论思想推动了中国主流文化重心南移,在中国文化发展过程中起了承前启后的重大作用。北宋理学家程颐称赞游酢曰:“清德重望,胶如日星,其流风余韵,足以美游师世范俗。”[16][17][18]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