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痘

一种病毒性人畜共患病
1
4
猴痘(mpox,MPX)是由猴痘病毒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传染病[1]1958年,科学家首次在实验室猴子身上发现了该病毒,并将其命名为猴痘病毒。[4]
根据基因序列差异可将猴痘病毒分为中非西非两支。[4]人主要通过接触感染动物病变渗出物、血液、其它体液,或被感染动物咬伤、抓伤而感染。人与人之间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1]
猴痘疫情主要分布于中非和西非的热带雨林地区,全年均可发病,绝大多数为男性,病死率为1%~10%,其中儿童感染者病死率最高。[3][4]人感染猴痘的主要症状包括发烧、皮疹淋巴结肿大等,皮疹首先出现在面部,逐渐蔓延至四肢及其他部位。接种天花疫苗可预防猴痘。根据2022年5月的猴痘诊疗指南,尚无特异性抗猴痘病毒药物。治疗主要包括对症支持治疗和继发性细菌感染的治疗。猴痘大部分预后良好。[1]
1970年在刚果(金)发现首例人类猴痘。[4]2022年猴痘疫情最先被英国在当地时间2022年5月7日发现。[7]2022年1月至2023年5月,全球共有111个国家和地区向世卫组织报告了超过8.7万例猴痘病例,死亡病例达到140例。 [8]2023年8月2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发布《关于防止猴痘疫情传入我国的公告》,有效期6个月。[9]2023年9月15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公告称,自2023年9月20日起,将猴痘纳入乙类传染病进行管理。[10]世界卫生组织分别于2022年7月23日和2024年8月14日宣布猴痘疫情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8][11]

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