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江(满语:ᡥᡡᡵᡥᠠᡠᠯᠠ[5]、英语:Mudan River[1])位于中国黑龙江省东南部的东部山地,唐称忽汗河,是松花江中游右岸最大支流[3]。发源于吉林省敦化市牡丹岭,在黑龙江省依兰县附近汇入松花江。河流全长726千米,流域面积37023平方千米,平均年径流量达88.34亿立方米,主要支流有黄泥河、珠尔多河、海浪河、乌斯浑河等[1][3]。
古生代末期的海西运动构造了地势复杂陡峻,中、低山谷相间分布的东部山地。西南高,东北低的地势造就了牡丹江整体流向[3][4]。河道天然落差1007米,平均比降为1.39‰,使得牡丹江流域水能资源丰富[4]。此外,该流域属于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严寒漫长,年平均气温4.3℃,最高达38℃,最低达-35℃[2][6]。流域内生物资源丰富,其中有动物野生动物近400种[7],被子植物1200余种[8],并且有牡丹峰、小北湖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9][10]。 在距今3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期,就有满族先民肃慎族在牡丹江流域生活[11]。唐朝时靺鞨族还在该流域建立了地方政权——渤海国[12]。此外,由于地理位置纬度较高和早期的板块活动让牡丹江流域拥有了如镜泊湖、吊脚楼瀑布、火山口森林公园和中国雪乡等丰富的旅游资源[13][14]。 命名
牡丹江一词源于满语“穆丹乌拉”,意为“弯弯曲曲的江”[15]。其名最早见于唐朝,称忽汗河;《辽史》称斡朗改;《金史》称呼里改江;元代称呼尔哈河;又称呼拉哈河、虎尔哈河、胡尔哈河;《明一统志》称胡里改江,清代称虎尔哈河或瑚尔哈河,(满语:ᡥᡡᡵᡥᠠᡠᠯᠠ,转写:hvrha ula),镜泊湖以上河段称勒富善河(满语:ᠯᡝᡶᡠᡧᠠᠨ,转写:lefu šan);到了清代末年才改称牡丹江[2][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