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盛纲,1933年12月25日生于安徽肥东,安徽合肥人,195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3]1958年在成都电讯工程学院通过副博士学位论文答辩,1978年任教授,1984年任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副院长。[4]物理电子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IEEE Fellow(美国国际电子与电气工程师协会会士),美国MIT电磁科学院院士,IRMMW-THz 国际会议IOC成员,国际 K.J.BUTTON 奖国际奖励委员会成员,电子科技大学原校长,深圳市太赫兹研究院院长。[5][6][3] 我国等离子体微波电子学和太赫兹技术领域的先驱者和学术带头人。主要从事电子回旋脉塞、自由电子激光与高功率微波、微波电子学及微波等离子体电子学、生物电子学等研究。[5]曾提出一种新的复合式静电强流电子光学系统并进行严格的理论分析,建立了广义的强流电子轨迹方程和以电子回旋中心坐标系为基础的电子回旋脉塞动力学理论体系;提出了电子注-波-等离子体三体互作用理论、离子通道混合不稳定性理论及离子通道电磁波泵自由电子激光及其理论。 [7] 刘盛纲荣誉等身,屡获大奖。1979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1980年,刘盛纲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8] 1985 年获“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并成为首批“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987年,获国际马可尼奖;1999年获得陈嘉庚信息技术科学奖;2001年,刘盛纲获得国家高科技863突出个人贡献奖。[8]2003年荣获国际K.J.BUTTON奖,是我国首位获此殊荣的科学家。2016年9月27日,刘盛纲教授被国际红外毫米波太赫兹学会授予该领域的最高奖——特别贡献奖。[6][7][9]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